深夜,獨居老人總盯著對面的窗戶,她等的是

里昂 2023/01/10 檢舉 我要評論

20日晚8點,伍家崗東錦苑24棟204室。昏黃的燈光下,向翠千婆婆倚在窗前,看著對面7樓, 「怎麼還沒亮燈?」她心里嘀咕。

這不是向婆婆第一次這樣望向窗外,這樣的關心已持續近3年。7樓到底住著何許人?能讓一位70多歲的老人,3年來倚窗牽掛?

「都是孤單的人,我們同病相憐」

向翠千的身世比較曲折, 女兒失蹤了40多年,老伴也在30年前去世。

這些年來,她都是獨自生活。隨著年紀大了,生活越來越不方便。3年前,向婆婆搬來東錦苑。

在向婆婆對面的22棟705室,住著一個45歲的殘障人,他叫 向延海,同樣是3年前搬到這里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向延海從物業管理員龍曉娟處得知向婆婆的遭遇,他決定施以援手, 這一幫,就是整整3年。

按向延海的說法: 「我是孤單的人,她也是孤單的人,我們同病相憐。」

向婆婆腿腳不利索,向延海就經常把米油、肉菜送到她家去;婆婆不會辦理老年卡,向延海就在網上幫她辦理,還幫婆婆打印健康碼,方便她乘坐公交車;逢年過節,向延海還會將婆婆接到家里,自己炒上幾個可口的小菜,與婆婆一起過節。

婆婆也是個善良感恩的人,這3年中, 她多次想給向延海一些錢表示感謝,向延海總是謝絕。但是,婆婆請他吃飯,他不會拒絕,他會親自下廚,還會買些菜帶過去,「錢我不會收,但飯我會去吃,這是老人的心意。」

「我和婆婆經常‘斗嘴’」

老人早年的不幸在心中形成無法撫平的創傷,每逢想起過往,老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流淚,自打認識向延海后,她會在最難受的時候,把這些事說給向延海聽。

「她老伴走了,女兒失蹤了,這麼多年都是一個人生活,這是她一生的痛。每次她心情難受時,我都會靜靜地聽著。」向延海說。

除了傾聽,向延海還會展示自己的拿手絕活——把各種水果削皮剁碎,和面粉和在一起,做成美味的水果餅哄婆婆開心。

向延海還是一個「段子手」。當婆婆心情不好的時候,他除了做水果餅,還會講一些趣事,逗婆婆開心。

有一次,婆婆對他說:「你別像我一樣孤零零的,你要找個漂亮的媳婦。」

向延海說:「我養不活。」婆婆說:「為什麼養不活?」向延海說: 「我是個‘廚王’,每頓飯都要燒四五大盤的菜,老婆肯定會饞我的手藝,瘋狂地吃,那我可養不起!」

婆婆馬上被他的幽默逗笑了。

還有一次,婆婆對向延海說:「你老說自己是‘神醫’,我心里苦,給我治治唄。」

向延海說:「這是我最大的秘密,您千萬別傳出去。」

婆婆說:「神神秘秘的,啥秘密?」

向延海說:「我用紅外線來殺毒。」

婆婆說:「……?」

向延海說: 「我買了套紅外理療儀,給您按按摩,那設備對身體好,用了以后就舒服啦!」

此后,向延海便常常用自己買的紅外理療儀給婆婆做理療。

「你不回家,我擔心著呢!」

3年的相處,向翠千把向延海當成了親人,她把比自己小33歲的向延海當成「兄弟」。向婆婆說: 「叫兄弟更親切。」

遇到困難,向婆婆首先想起這個「兄弟」:「兄弟,我家停電了,你幫忙看看。」「兄弟,我電飯煲壞了,有空就來看看。」「兄弟,下班后幫我帶盒藥上來。」「兄弟……」

向延海下班很晚,只要看到「兄弟」家黑漆漆的,向婆婆都會擔心,她會站在窗口,一直望著對面那棟樓,喃喃地念叨:「怎麼還沒亮燈?」「該不會出啥事了?」「都這個點了,也該回來了吧。」

一直等到向延海家亮燈,她才放下心來休息。

「在他的帶動下,我也要做好事」

3年來,向延海也幫助了同小區的其他困難鄰居,小區物業人員龍曉娟告訴記者:「向延海專門到物業中心,了解需要幫助的人,他會委托我們幫忙將錢款、米油等送過去。」

在向延海的感染下,向婆婆也想做好事,可她本身就是低保戶,年事已高,而且自己平時還要吃藥,哪來精力和錢去幫別人?

向婆婆是個節儉的人,在小區散步的時候,會收集一些廢舊紙殼、塑料瓶子,把這些破爛交給其他低保戶,讓他們賣了換錢用。

向婆婆的鄰居是位殘障人,生活不便,向婆婆每隔一段時間,會去對方家里幫他做衛生,整理房間,擦洗灶台。

愛心人士陪老人過年,右三戴眼鏡者為向延海,右二坐者為向翠千

從1997年做第一件好事起, 向延海已持續了25年,每月2000元的工資,將近一半都拿去捐助給別人。他還組建了 400余人的愛心團隊,幫助了很多的困難人群。

向婆婆不是向延海幫助的第一個,也不會是最后一個。 「幫扶別人快樂自己,我不會停息,將帶著愛前行。」向延海說。

在向婆婆看來,跟著「兄弟」一起做好事,更加開心快樂。

向延海和向翠千

湖北宜昌熱心人向延海

榮獲第424期正能量獎

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

將聯合三峽晚報

為他頒發 5000元正能量獎金

推薦人:

三峽晚報總編輯 郭孝洪

頒獎詞

他是一位殘障人,

卻用心底質樸的善良默默關愛周圍人,

三年來讓一位孤苦的獨居老人,

感受親人般的溫暖。

關照老人的日常生活,

逢年過節把婆婆接到家里,

還經常逗得她哈哈大笑……

雖非親非故,但不忍無視,

雖并不富裕,但從不吝付出。

他將微愛小善鑄成深情厚誼,

使兩個「孤單的人」成為彼此的牽掛,

也讓善意在鄰里社區悄悄流轉。
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

總有那些平凡的堅持、樸實的付出,

讓我們看到人間至善。

愿更多的獨居老人,

都能收獲這般幸運。

愿那些默默付出善意的人們,

都被生活溫柔以待。

- End -

天天正能量(zhnlali)綜合自

三峽晚報 全媒記者 張澤牧

用戶評論
你可能會喜歡